行业︱临海市眼镜产业“线上线下”融合共兴
这几天,80后女孩诸平每天发完货都要去杜桥青年电商协会新租赁的电商创业园大楼看看建设进度,从事眼镜电商的她,急切地需要与专业的服务商对接后续。这个承载电商青年梦想的创业园已启动建设和招商,年底前开园的消息让她振奋不已。
利好不止其一。该镇23年前建造的浙江眼镜城,也已经在政府的推动下着手进行重新选址、规划和建设。
拥抱互联网大数据,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显然,我市眼镜产业转型升级迎来发展中的“第二春”。上世纪90年代,杜桥人靠贩售眼镜在全国闯出一片天地;1992年,筹建起的浙江眼镜城名扬中外。而如今,电商业的崛起,又一次让这个辉煌的产业站到了“风口”。
找准“风口”尽情“飞”。据了解,杜桥镇目前拥有1000余家网店,1000家眼镜生产企业,近万名电商从业者。据初步统计,2014年线上交易额超过10亿元,其中太阳镜线上销售额占全国的80%以上。
一居民楼里,杜桥人小陶正与摄像师谈论着几张眼镜样品照片。一个面积只有四五十平方米空间分割成里外两间,里面是样品拍摄区,外面是网站及图片设计制作区。
“正好是赶上了电商风靡这个契机。”在小陶的印象里,他为眼镜生产企业提供网店设计、样品照片、画册及视频等服务,是源于去年9月的一次“偶然”。当地颇有盛名的“绿野眼镜”因电商而崛起,公司1/3产品依靠线上销售。全国范围内,有30多个网络卖家在为其做品牌推广和销售。6年前,公司专门针对网络客户群体,打出“绿野”品牌,每年自主设计10多个流行款式,如今已拥有一批忠实网络“粉丝”。去年9月,“绿野”需要拍摄一批产品样品照片,由于客户催促得急,公司总经理陈瑶通过朋友找到了小陶。两天以后,小陶就将图片送到陈瑶手中。就是这些“加急”又有品质的照片成就了后来双方的合作。小陶也正式涉足该产业,为眼镜企业提供第三方服务。
偶然中也有必然。事实上,为解决眼镜行业规模小、工艺差等瓶颈,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推动块状行业聚集集约发展,市镇两级颇费苦心。除有效引导企业内提质外拓展外,市里还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关停淘汰一批的总体思路,以杜桥、上盘、桃渚3个镇为重点,对眼镜企业按照整治提升、过渡生产、责令停产3类实施分类整治措施。通过专项整治,实现这一全国知名眼镜生产基地眼镜产业的“升级版”。
提质后的“实体”遇到“电商”,两大市场融合共兴。按照杜桥镇镇长胡建中的话来说,这是打造眼镜小镇迈出的关键一步。定位为打造国际性眼镜制造中心、华东眼镜贸易中心、国际化眼镜时尚中心和知名眼镜文化旅游中心的眼镜小镇,预计未来三年总投资56.7亿元,建成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税收1.5亿元,从业人员2万多人。对于这样的规划,其也做了颇有底气的准备。接下来,镇里将以“台州湾北部最富创造力电商群”的构想,邀请阿里巴巴讲师团等专家为电商提供量身定制的发展服务,扩大杜桥眼镜电商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他们将整个职能部门、金融机构和社会群体的资源为电商提供贴心服务,着力破除融资、用地、品牌建设等创业难题。
来源:《眼镜制造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