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专访蔡啸谷博士:揭秘诺瞳 MetaRx 如何重构镜片加工产业链
在光学镜片制造领域,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深刻影响着行业发展走向。近年来,传统镜片加工工艺的局限性愈发凸显,从厚重的镜片形态到漫长的定制周期,从高昂的生产成本到难以满足的个性化需求,行业亟待一场革命性变革。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诺瞳 MetaRx 超透镜光刻技术及AI动态近视管理系统横空出世,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
带着对这项前沿技术如何重塑产业格局的好奇,《第1眼镜》专访了诺瞳奕目创始人兼 CEO 蔡啸谷博士。作为深耕光学领域多年的专家,蔡博士将从技术研发的底层逻辑出发,深入剖析 MetaRx 技术如何突破传统框架,在微纳结构加工、生产模式革新、产业链协同等多个维度发力,为镜片加工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提供新范式。接下来,让我们跟随蔡啸谷博士的分享,一同揭开诺瞳 MetaRx 技术重构镜片加工产业链的奥秘。
01Q:“超透镜光刻人眼光学镜片加工技术”和“AI动态近视管理光刻镜片定制系统”是诺瞳多年研发的成果。能否请您简要介绍这一技术诞生的背景?当前行业在近视矫正与镜片定制领域存在哪些痛点,MetaRx如何针对性解决?
A:技术诞生的背景:诺瞳MetaRx技术的研发源于传统光学镜片制造领域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过去,框架镜片加工技术被国外垄断,依赖传统机械切割或模具成型工艺,导致镜片厚重、透光率低,且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与此同时,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攀升,但传统矫正镜片缺乏动态适配能力,难以根据用眼习惯和环境变化调整参数。诺瞳通过整合微纳光刻技术与AI算法,实现了技术突破。
当前行业痛点与MetaRx的解决方案
行业痛点
1. 镜片厚度与舒适度矛盾:传统镜片为满足光学性能需多层叠加,导致重量增加,影响配戴体验。
2. 定制效率低:传统定制只针对近视防控镜片非功能区域的屈光度进行定制,而且医生无法参与镜片定制,交付周期最长长达数周。
3. 生产成本高:传统加工设备以及超精密结构加工依赖进口设备,技术壁垒导致成本居高不下。
MetaRx光刻技术的革新方案
1. 超透镜光刻技术:通过纳米级微纳加工工艺,将镜片厚度压缩至传统产品的1/3。
2. OptiDynamic动态近视管理系统: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检查数据从9个维度进行处方定制,结合实时数据采集与机器学习算法,实现镜片参数的动态优化,例如离焦量、离焦量梯度、非对称偏心率用眼距离等都可以实现定制化。
3. 全流程数字化定制:从验光到生产全流程AI驱动,交付周期缩短至1个月内,且支持千人千策的个性化设计(如青少年近视管理镜片的动态离焦控制)。
4. 跨领域技术融合:将AR/VR领域的光学方案(如超透镜的轻薄特性)引入视力矫正,扩展至医疗检测、智能驾驶等场景。
02Q:此次MetaRx技术的突破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意味着中国企业在光学镜片领域实现了技术“弯道超车”?
A:MetaRx的突破性其实可从三个维度来解读:
01微纳结构加工能力
通过数字化动态投影技术和光化学成型技术,MetaRx实现了纳米级精度的镜片加工,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微透镜加工难的问题(微透镜直径可低至0.1毫米以下),显著提升舒适性与光学设计自由度。
02生产效率提升
传统高端镜片定制需依赖复杂模具,而MetaRx通过数字化光刻技术将生产周期大幅缩短,推动行业向柔性制造转型。
关于“弯道超车”的行业判断,我们认为已具备三个关键标志:
技术对标国际巨头:此前国际品牌凭借光学设计、膜层技术等占据高端市场,而MetaRx通过超透镜技术实现了差异化竞争,尤其在微纳加工精度上达到国际一流水准
产业协同优势:国内半导体产业链与AI算法生态的深度融合,使动态光学技术获得欧美企业难以复制的迭代速度
市场需求驱动创新:中国青少年近视率全球居首,传统镜片难以满足动态防控需求。以及超高度镜片全球市场的空缺,MetaRx通过技术迭代直接切入这两大痛点,抢占细分市场高地。
03Q:“超透镜光刻技术”与传统镜片加工工艺(如车削、注塑)的核心差异是什么?它如何实现更高精度、更个性化的镜片定制?能否举例说明其对散光、高度近视等复杂屈光问题的优化效果?
A:超透镜光刻技术(半导体工艺)与传统工艺的核心差异呢其实我们可以用“画笔与像素”来类比:比如传统车削、注塑工艺如同用画笔绘制——通过物理切削或模具成型实现基础光学曲面,但难以突破微米级精度壁垒;而我们的技术更像“数字像素雕刻”,通过半导体工艺在镜片上构建百万级光学微结构,实现纳米级精度调控。
技术优势具体体现在:
精度跃迁——传统工艺误差约±5微米,而我们的技术通过半导体级加工将精度提升至0.1微米级,相当于在镜片表面精准排布十万个矫正单元(如:对200度散光的轴位匹配精度提升8倍)
动态定制——突破固定模具限制,可根据中央光学区、离焦量梯度、对比度控制透镜列阵等九项参数生成“动态矫正图谱”。
复杂光学集成——单镜片可融合离焦调控、动态相差干预、对比度控制等多重功能,实现多效动态防控。
传统高度镜片镜片厚重、存在较大相差,周边畸变严重,使配戴者看到的成像质量较差。MetaRx通过超精密光刻工艺(纳米级精度),可针对散光轴位、高度近视的屈光度差异进行精细化调整。例如,传统镜片对散光轴位的误差容忍度约为±5°,而MetaRx通过数字化动态投影技术可将误差缩小至±1°以内,显著提升矫正准确性。对于高度近视(如-10.00D以上),其光刻工艺能将镜片中心厚度压缩至传统镜片的1/3,同时保持高透光率(提升15%以上),大大减少边缘畸变。
04Q:AI系统在镜片定制中扮演什么角色?如何通过动态数据(如用眼习惯、环境光、眼球微动等)实现镜片的“主动适应”,而非传统镜片的“被动矫正”?是否有临床数据验证其防控近视发展的效果?
A:AI系统在MetaRx技术中承担着“智能光学中枢”的核心角色,其价值可概括为三个行业首创突破:全球首个“感知-决策-执行”闭环系统。
传统镜片如同固定齿轮,只能提供单一速比;而我们的AI系统如同CVT无级变速器,通过半导体工艺构建的百万级光学微单元,实现二大革新:智能决策——基于个性化采集的人眼光学数据库开发的算法引擎,可自主生成多种种光学参数组合。精准执行——通过半导体级制造工艺,将算法指令转化为纳米级光学结构调整,响应速度达秒级。
MetaRx光刻技术是由我们公司完全自主研发的,近视防控的镜片的设计我们是和温州医科大学合作,采用了已经有临床数据的设计方案。
05Q:MetaRx目前主要面向哪些用户群体?例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成人高度屈光不正矫正,或其他细分领域。未来是否会拓展到VR/AR等智能穿戴设备?
A:MetaRx现在核心用户群体与未来规划。
当前核心用户: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我们更多的针对6-18岁近视快速进展人群,尤其年增长≥1.0D的患儿,希望通过动态离焦量调整和AI随访优化防控效果。
成人高度屈光不正矫正:覆盖-15D超高度近视及屈光参差患者(双眼差异≥2.5D),通过±10D离焦量定制和非对称设计,减少棱镜效应带来的眩晕问题。
对视觉质量需求更高的人群:如夜间驾驶员、长期屏幕工作者,通过对比度智能调控技术改善低照度环境下的视觉舒适度。
VR/AR智能穿戴设备这方面正在与头部厂商联合研发超薄光学模组,利用半导体工艺实现轻量化、高精度的动态屈光矫正,解决现有设备配戴不适和视疲劳问题。技术原型已通过实验室验证,下一步即将进入内测测试阶段。
06Q:镜片定制系统的落地需要哪些配套支持(如验光设备、合作医疗机构等)?诺瞳计划如何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推动技术规模化应用?
A:镜片定制系统的落地对于硬件没有硬性要求,只要是眼科医疗机构都可以开展。只需要医生和验光人员经过我们系统操作的培训即可。
基于产业链闭环建设,诺瞳通过 “研发—生产—应用”全链条协同,MetaRx光刻技术在研发上已经纳入了国家眼科工程中心及河南省科学医学院的合作;在技术上与中光学集团等企业合作,整合超透镜光刻技术研发、精密制造与终端应用场景,加速技术商业化落地。例如,中光学集团提供精密光学加工设备支持,而诺瞳主导算法设计与动态适配系统开发,形成互补优势;诺瞳在COOC2025期间签约了四位战略伙伴Nidek、暴龙眼镜、阿波罗镜片、宁联眼科的布局,正在加速这一进程,形成全产业链的闭环建设。
07Q:超透光刻技术是否会改变现有镜片加工产业链格局?例如,对传统镜片厂商、验光服务机构或眼科医疗机构的影响?
A:超透镜光刻技术目前正在重构行业生态。
01对传统镜片厂商的冲击与机遇
技术门槛提升
MetaRx的超透镜光刻技术采用纳米级半导体加工工艺,传统厂商若沿用机械切割或模具成型技术,将面临技术代差。相对传统车床成本高,采用诺瞳MetaRx光刻技术能帮助生产企业低成本高效的从传统化向智能化转变。
生产模式变革
传统镜片依赖模具生产,定制周期长、成本高,而MetaRx技术支持柔性制造,使小批量、个性化镜片生产成为可能。这将促进生产企业智能制造升级,推动行业从“规模化量产”转向“按需定制”。
竞争格局分化
具备微纳加工能力的企业(如诺瞳及其合作伙伴)将主导高端市场,而传统厂商可能退守低端标准化镜片领域,形成“技术分层”的市场格局。
02对验光服务机构和眼科医疗机构的协同创新
数据驱动的服务升级
基于MetaRx的OptiDynamic诺瞳AI动态近视防控管理系统,是首个支持医生处方定制的近视管理系统。通过针对离焦量、离焦梯度、对比度设计等九个维度数据定制,传统验光机构需引入智能该系统以适配技术需求,真正的实现近视防控从静态管理步入动态管理。
临床解决方案升级
MetaRx的超透镜光刻技术采用纳米级半导体加工工艺,传统厂商若沿用机械切割或模具成型技术,将面临技术代差。相对传统车床成本高,采用诺瞳MetaRx光刻技术能帮助生产企业低成本高效的从传统化向智能化转变。
数据共享与科研合作
医疗机构积累的临床数据可反哺MetaRx的AI算法优化,形成“临床需求—技术迭代—产品落地”的闭环。
08Q:未来是否会结合更多生物传感技术(如眼压监测、视疲劳预警)?是否有计划将镜片与可穿戴设备互联,构建“智能护眼生态”?
A: 诺瞳已有自主研发的眼动追踪技术,未来我们会把这项技术结合到更多可穿戴设备上。拓展更多的医疗使用场景,比如:
· 疾病筛查与早期干预:通过眼动异常检测对ADHD、帕金森、阿尔兹海默症等提供早期筛查;
· 视功能训练:通过记录眼球运动来分析注视点和视觉行为,对视功能进行诊断并制定训练改善眼睛的协调和调节能力。
· 老年眼健康:针对老花眼等退行性疾病,结合动态屈光补偿技术优化治疗方案;
· 工业与科研:探索眼动数据在心理研究、高危作业安全监控等场景的应用潜力;
09Q:诺瞳如何看待中国青少年的近视高发问题?MetaRx技术能否成为国家近视防控战略的助力?公司在技术普惠性方面有何计划?
A: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攀升、成低龄化、高度数的方向发展是除先天因素外多重后天因素叠加的结果:1环境因素:电子设备普及、课业压力户外活动时间少导致近距离用眼时长激增;2防控意识不足:家长对早期视力疲劳信号(如眯眼、皱眉)缺乏科学干预手段;3、方案单一:近视防控是一个需要进行综合管理的,单一的防控方案无法抑制近视度数增长。
诺瞳一直在近视防控领域进行不断地深入研究,从之前的远像广场技术到现在的MetaRx光刻技术、OptiDynamic动态近视管理定制系统,就是为了将超透镜光刻技术与AI动态管理结合,推动近视管理从“被动矫正”转向“主动干预”。
MetaRx光刻技术是我们团队完全自主研发的,打破了高端光学制造在光学生产领域长期的垄断和制衡,我们希望通过中国智造在全球近视防控领域及光学生产领域制定中国标准。基于MetaRx光刻技术的OptiDynamic动态近视管理定制系统,也是中国乃至全球首个实现医生处方定制的镜片定制系统,让医生参与到光学镜片设计中来,根据每个眼睛定制独一无二的近视防控方案,提升近视防控的有效性。MetaRx光刻技术已纳入国家眼科工程中心及河南省科学医学院联合项目,成为国家近视防控科研体系的核心技术之一,我们相信会为国家近视防控的战略贡献出的自己的力量。
我们生产的镜片会实行分级定价和公益支持,会制定不同的系列和价格惠及更多的人群,当然我们也希望联合更多的公益机构开展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眼健康筛查和免费的矫正方案,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享受清晰视界的权利。
10Q:如果用一个词定义OptiDynamic技术的未来目标,您会选择“个性化”“预防性”还是“智能化”?为什么?
A:如果必须选一个词,我会选“预防性”,但背后需要解释清楚逻辑——这不是单选题,而是跟随国家近视防控战略侧重点的选择。
“个性化”、“智能化”都是我们基于现在的近视现状解决近视问题的方法。但作为一个眼科医疗企业,我们希望的是通过我们的技术让没有近视的孩子不要近视,让已经近视的孩子不要发展成中高度近视,甚至我们更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的努力,让中国摘掉 “近视大国”的帽子。减少疾病的发生、预防大于治疗,仍旧是作为一个眼科工作者、眼科医疗企业的初心。
此次与蔡啸谷博士的深度对话,全方位展现了诺瞳 MetaRx 超透镜光刻技术及 AI 动态近视管理系统的创新实力与产业雄心。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纳米级精度的微纳结构加工,到构建 “感知 - 决策 - 执行” 闭环的 AI 系统,诺瞳以技术创新为利刃,精准切入传统镜片加工产业链的痛点,推动生产模式从规模化量产向柔性化定制转变,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对于传统镜片厂商而言,MetaRx 技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促使企业加速向智能制造升级;对验光服务机构和眼科医疗机构来说,它带来了数据驱动的服务升级与临床解决方案的革新,开启了近视防控动态管理的新篇章。在技术普惠层面,诺瞳通过分级定价与公益行动,致力于让先进技术惠及更多人群,为国家近视防控战略贡献力量。
展望未来,随着 MetaRx 技术在 VR/AR 智能穿戴设备等领域的拓展,以及与生物传感技术的深度融合,诺瞳必将持续引领光学镜片行业的技术变革。我们期待诺瞳奕目在蔡啸谷博士的带领下,继续以创新为引擎,在重构镜片加工产业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为全球视力健康事业创造更多可能,书写中国智造在光学领域的辉煌篇章。